在南方医科大学美丽的校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爱岗敬业、关心学生,他们才华横溢、优雅知性,他们身体力行,无私奉献,在寻梦的路上更是勇往直前,无问东西。
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成立了学生采编团队,联合各单位对学校知名老专家、老校友进行采访、资料挖掘和梳理,特此推出【南医人】专题系列,让我们跟随前辈的脚步,追忆学校发展历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感悟南医人的初心使命。
俞守义,流行病学知名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在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研究领域深耕50余年,是国内最早开展感染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学者。在第一军医大学时,他建立了感染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的框架,为军队腹泻疾病的防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8项,记三等功2次。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抗击“非典”标兵,他对sars传播来源和传播机制的流行病学研究,为国家抗击“非典”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获广东省首届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荣获中国流行病学杰出贡献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技术的提高与思想的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人们都觉得肯定“遍地是黄金”,因此吸引了大量“孔雀东南飞”。但是俞守义在到达广州,看到校址后觉得,不是满地是“黄金”,而是满地的“黄土”。
“我是1980年从北京调到广州来的,当时学校周围都是农田,从学校到沙河还没有路,全是石头。原来学校这一片有5个山岗,部队派了工程兵推平以后才把学校建起来。那时学校也没地方住,我们就住在现在的一五七医院——原来叫白灰厂的一个小屋子里。当时规定学生们到了7点以后不能出校门,因为学校周围太荒凉了,怕不安全。”
——俞守义
在如此艰难的广州建设校区情况下,全校师生员工团结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其中有两个关键点是俞守义印象最为深刻的。
“第一个关键点是技术的快速提升。为了解决当时学校在广州发展“站不站得住脚”的问题,总后勤部从全军调来了100多名干部,都是像我这样40岁左右的技术骨干,分别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还有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这一批同志来到学校后,使得学校技术力量快速提升,精神面貌也更加提振,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个关键点是思想的转变解放,在那个特殊年代,学校紧跟改革开放步伐,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一个为港澳患者服务的医院,经过各方的努力,南方医院惠侨楼诞生了,当时的惠侨楼是可以用港币结算的,当时只有惠侨楼可以收港币。”
——俞守义
广州建校之初,学校在广州没有什么名气,但全校上下解放思想,大胆开展改革,提出“一体两环三结合”的建校模式,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也引起了全国同行关注,学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干苦干实现快速发展。
我在南医的成长历程
1980年俞守义服从部队调令来到广州,加入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从事全军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相关研究工作。
“受总后勤部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干部科研思维的影响,我决定重修流行病学。在我以往的职业生涯中,较少接触流行病学,因此我必须跟老助教重新系统性学习。思想在解放也在进步,我希望能通过学习钻研,站在流行病学发展浪潮前,而不是被湮灭在发展的浪潮后。”——俞守义
当时军队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情严重,却没有军队的综合性数据报告,俞守义主持了全军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综合防治研究专项指令性项目,在收集了大量军队相关疾病数据后,发表了“部队六种常见感染性腹泻的综合防治研究”一文,文章受到总后勤部卫生部首长肯定,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军队科技干部伯乐奖。
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文献报导美国和墨西哥边境霍乱流行,发现当地的霍乱弧菌毒株含有ctx-3基因序列,正是该基因导致了霍乱弧菌的毒性。这促使俞守义进一步开展偏向个体的微观流行病学研究,成为当时国内最早从事分子流行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把腹泻病因相关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引入中国的第一人。2009年,俞守义获中华预防医学会颁发的“中国流行病杰出贡献奖”。
1996年,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流行病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研室、军队卫生学教研室等科室相继加入,组建成新的热带医学研究所,俞守义担任所长。
“在全军的遗传工程学习班,我得到了进修的机会,得以有机会学习细菌培养、质粒提取、同位素标记等技术,并将这些在当时非常前沿的技术带回来,传授给我校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生。”
——俞守义
在研究生培养期间,俞守义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产毒性大肠杆菌腹泻,这是我校在该杂志发表文章零的突破。当时,俞守义研究的是产肠毒素的大肠杆菌的基因探针。自此,俞守义从在流行病学领域的默默无闻者,凭借不懈探索,在分子流行病学界有了一席之地,也从助教成长为教授,再到博士生导师,最后成为广东省流行病协会主任委员、终身名誉会长。
为预防医学事业不懈奋斗
2004年,俞守义随学校集体转制到地方,成为南方医科大学的教授、博导。脱下军装,俞守义从实验室更多地走向了讲台。他注重培养和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先后培养硕、博研究生、博士后近200名。
50多年来,俞守义始终不变的是对科研、对课堂的热爱,如今的他仍始终关注学科前沿,了解当下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预防医学事业不懈奋斗。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他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师者,培育了众多优秀学子。
“我常常感觉学习是快乐的,因为自己知识储备在学习中得到了提升。最主要的动力是对救死扶伤这种医学精神的敬重,这种精神在我心中是神圣的,绝对容不得丝毫马虎。因此我常常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这样我才能更有把握且更加精准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才是对人民群众负责。”
——俞守义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飞速,俞守义认为流行病学研究应当跟上时代的脚步,科研技术与当代科技的结合至关重要,他提出应推动科技与预防医学的联动,使用高科技预知疾病的发展方向,将疾病在苗头阶段就消灭掉。“拒绝保卫战,倡导主动预防”“消灭敌人就是最好保卫自己”,把重点放在早期发现、早期消灭病原,这是新时代下俞守义在疾病防控领域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
“目前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所以我们必须要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比如可将大数据应用到传染病的研究和预警上面。人们对于新技术是十分敏感的,我们更要去实时关注和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否则将被时代所边缘化。”——俞守义
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俞守义借用了爱因斯坦的三句名言。
“我的一生受爱因斯坦的三句话所启迪,‘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好奇心比天才更重要’,观察力、想象力和好奇心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同时建议同学们要多读书,好好积累文化底蕴,做到‘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希望大家能够在大学期间去掌握、实践、领悟。”
——俞守义
俞守义总说,“我的人生其实很坎坷,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在科研学习中有好奇心,有丰富的想象力,可能就是这些品质促使我取得了一些成绩。”话特别简单朴实,但简单的话语背后,蕴含着的正是俞守义“敢为人先,争做人前”的医者学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