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风飒爽,天空高远湛蓝,在这个如诗如画的季节里,南方医科大学迎来建校70周年。1951年学校创建于抗美援朝的硝烟战火之中,由军医学校到全国重点大学,再到如今的全国首批“部委省”共建高校,70周年的春华秋实,70周年的风雨兼程,我们一路走来,虽然历经艰辛坎坷,仍昂首阔步、奋勇向前。我们单位和个人的发展也与学校一样,历经磨砺,蒸蒸日上。
时间恍惚回到了30多年前的1989年秋天。那年我刚从大学毕业,怀揣着满腔的热忱和对人民军队的向往,来到了第一军医大学。报到后,为了使我们尽快实现由地方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学校对我们进行了严格的军规军纪训练和校史校训教育,教研室的领导和教员们也对我关怀备至,我也处处向他们学习,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很快就融入到了温暖的集体大家庭中。
当时我们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操场跑道是炉渣的,足球场也不标准,且杂草丛生,体育棚和室外游泳池都十分简陋,但老一辈的军体教员,不畏艰苦,不惧风吹日晒和雨淋,培养了一批批素质过硬、体格强健的人民军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主任杨小勇还带领大家搞科研,对运动前后身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性研究,找出不同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提高的影响权重,为合理安排军体教学运动负荷提供科学依据,1995年我们的科研成果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一名参与者深受鼓舞,认识到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重要性,也为自己以后的科学研究找准了方向。为了提高我的教学科研能力,单位先后送我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进修深造,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不知不觉中我成了教研室的骨干,2000年破格晋升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副教授。多次获得南方医科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和教学成果奖,2003年本人作为第一完成人申报的《对临床医学本科学员耐力素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校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也是体育教研室迄今唯一一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本人还被评为“第四届南医优秀教师”,并获得荣誉称号。
现在本人作为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体育教研室教授,体育学科学术带头人,有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在教学上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紧跟时代潮流,契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学效果良好,让同学们在快乐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感受运动带给身体的变化和素质的增强。新开设的飞镖课,成为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全年4轮选修课都是满员,每轮选课都是被学生秒光选满。近3年来,我们团队的老师们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教学评估中,督导和学生评分都在90分以上,我自己在2020秋季学期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成绩为通识教育部第一名。在科研方面,团队能结合教学实际中出现问题和学生的需要、合理利用医科院校的优势,在运动损伤预防与个性化治疗及健康评估两个方向,找准切入点,先后与我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南方医院、广州体育学院、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暨南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期刊2篇,国家级核心期刊和专业核心期刊10余篇,其余10余篇。其中《is a patient-specific drill template via a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afe in cervical
anterior transpedicular insertion?》以通讯作者发表于国际临床解破学杂志,《febuxostat attenuates renal damage besides exerting hypouricemic effect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发表于国际肾病学杂志。鉴于以上的研究成果,我校的体育科研在了广东省高校有了一席之地,本人也作为各级专业学会和协会的理事和会员、各级专业评审单位的专家,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省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专业评审工作,及时跟进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及相关学科、周边学科知识的发展,为体育教研室今后的发展继续努力。
时光如梭,往事如昨。今天我们崭新的运动场上,红色的跑道与绿色的足球场与昔日的炉渣跑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功能体育馆拔地而起,每天都有很多教职员工和学生们在这里挥汗如雨,也有我和我的同事们健美的身影在舞动,我们作为今日的南医人而倍感自豪,更作为一名平凡的体育人而骄傲。
指导学生
生物力学实验
身心健康科普宣讲
新生健康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