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高考,我选择了第一军医大学,至今已与母校一起走过了41年的光阴,母校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平台,让我成就了一番事业,同时,我也见证了母校这41年来的飞速发展。
图:2004年随学校转制时教研室全体最后的军装合影
母校改变了我的前途与命运。1980年,学校刚刚从石牌校区搬迁到麒麟岗校区,很多教学设施都在建设中。当时食堂即是教室,学员吃完饭直接在食堂上课。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认真负责,治学严谨,通过本科5年的学习,为我在医学知识体系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我有机会参与母校早期的校容校貌建设。1985年7月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青海西宁第二炮兵56基地252团当一名军医。青海的日子催人奋进,使我学会了面对孤独,让我重新寻找人生的定位。我决定重新考回母校,接受研究生教育。在数十位研究生导师中,我选择了报考病理生理专业赵克森教授,因为在本科学习阶段,赵教授的《休克》这一节课讲得非常生动,既有丰富的语言表述,又有深厚的学术内涵,感染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青年学子。当年,在报考病理生理学专业的几十名考生当中,赵克森教授选中了我作为他唯一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何曾想到,这次选择竟然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在此,请允许我向恩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母校注重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上对微循环图象处理系统尚处于探索阶段,导师赵克森教授就已经认识到将医学知识与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开发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有可能形成新的成果。1988年9月导师为了加快微循环图象处理的研究工作,将我派到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自动化控制系学习计算机图象处理的有关知识,参与《微循环图象计算机分析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了《休克时微循环中白细胞流变行为的计算机辅助定量分析》的研究。刚开始一段时间,我像一个门外汉,徘徊在工科研究思维的边缘:公式、算法、建模等等。我努力去接受这种新思维,用半年时间重温了高等数学,用3个月时间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逐步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新思路。1993年《yk-micas微循环图象计算机分析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系统并于1995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母校具有国际化大视野。1990年8月研究生毕业后,我被留在病理生理教研室任教。这个阶段跟随导师进行有关失血性休克的科学研究,对于动物实验有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1994年8月我又考上了赵克森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国留学远不象今天这样普遍,在军队能够出国留学者更是凤毛麟角了。导师很清楚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多次强调要提高研究水平就必须把自己的学生送出国,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和学习国际一流实验室的科研全过程。经过他的多方努力和安排,我于1995年3月被母校派送到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tsri)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那个年代留学出国的人很少,军队又有很多限制,我申请出国的过程就遇到了许多今天难于想象的困难,如果没有母校象赵教授这样具有国际化大视野著名学者的鼎力支持,我就没有赴美留学的机会。scripps研究所是全美最大的私立医学研究机构,在这里我有幸跟随韩家淮教授参加p38 mapk通路信号传导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发现。研究工作先后在nature、j biol chem、embo j、immunit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这为我回国迅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母校是一个识才、爱才、惜才、用才的大家庭。1997年6月,我按期回到母校工作。由于博士期间的突出工作,我获得了“南粤优秀研究生暨曾宪梓奖学金”一等奖。1998年母校为了选拔优秀青年人才,以打擂台的形式破格提升教授,在导师赵教授的大力举荐下我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正教授,那年我刚好34岁。1998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共同设立的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并当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赵教授因为爱才有道、举才有功,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优秀人才建设“伯乐奖”。1999年5月在导师的大力举荐下,我接任了第一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和全军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的主任职务。1999年我申请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批准,成为母校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年轻学者。2000年我申报的《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鉴定和功能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我当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银星”,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选为首届学习成材标兵并荣立二等功。
母校拥有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并身体力行的学者。母校的老师们爱业敬岗、乐于奉献,为学校转制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我的导师赵克森教授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已半个多世纪,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是母校“博学笃行、尚德济世”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1998年他在台湾讲学期间发生车祸,造成右眼完全失明,但他始终站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第一线。他长期坚守“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悬壶济世是医生的本份” 的教育格言,为我们年轻教师和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常常教育我们“由于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类似一场接力赛跑,老师一生中讲某一节课可能已有几十遍,但学生一生中听这堂课只有一次”,要求年轻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认真对待。导师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总结出“引出问题、分清层次、突出重点、作好小结”等启发式教学规律;发表了“启发式教学”、“论教学艺术”、“把课堂教学提高到艺术境界”等10余篇教学论文,提出了“教学创新”和“知识二次加工”等新概念。导师赵克森教授的授课艺术无与伦比,曾作为总后巡回讲课组成员赴四所军医大学示范讲学,也曾应邀到美国四所大学去作学术报告。主持了“教学与科研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导师在教书育人方面获得社会的认可,2007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广东省师德标兵,2007年主持申请的《病理生理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个人的成长见证了母校的发展。在母校的培养下,我获得了一些荣誉:2000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广州市杰出青年”荣誉称号;获香港求是基金会和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被评为第一届广州市“杰出留学回国青年创业者”。2003年获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2004年被国家七部委确定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聘请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为团队负责人成功组织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炎症相关疾病的细胞信号机制研究及其新药筛选”,并获得资助,2010年被教育部聘请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获评为首批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8年入选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所负责的《病理生理学》被教育部批准为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于2020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2021年荣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奖。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休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frontiers in medicine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and anesthesiology 期刊副主编,shock期刊编委、plos one期刊学术编辑。
图:2001年杨振宁颁奖求是杰出青年
图:2002年与到访国外专家交流
适逢母校70周年校庆,自己有幸能为母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为母校70华诞送上自己的祝福,我坚信母校将在新时代通过践行“博学笃行、尚德济世”校训,弘扬“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精神,真正建设成为一所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图:2007年教研室全体在生命科学楼前集体合影
图:2020年病生教研室教师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