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
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南医讯 (文/图 党委宣传部)7月24日,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学校贯彻落实意见。党委书记张玉润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一体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张玉润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的中央政治局工作,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张玉润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一是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深入推进学校“大湾区战略”为抓手,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南医力量。二是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深入领会把握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善始善终做好党纪学习教育,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一流医科大学提供坚强保障。三是要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推动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抓。四是要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宣传宣讲,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形成更多贯彻落实的实招硬招。五是要坚持边学习边推动落实,切实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抓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以实干业绩检验学习贯彻成效。
校长黎孟枫表示,全会公报深刻论述阐明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学校未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是要加快推动医学科技自立自强,把优势资源、关键力量汇聚到“卡脖子”难题上开展集成攻关,推动学校在基础和关键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要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和广东省重大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新医科和国际化建设,提升学科引领创新、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能力。三是要持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引进培育一批战略性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成大湾区高水平医学人才高地。四是要聚焦重点平台布局,坚持以“大湾区战略”为指引,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实现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突破,打造全产业链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平台。
会上,党委副书记张锅红传达了中央、省委有关通知精神和全省干部大会精神。黎孟枫与副校长刘叔文、马骊围绕主题作了交流发言。学校党委常委参加会议,学校机关各部门、各二级党组织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
以改革创新破题,写好“湾区南医”大文章
南医讯 (文/杨诗丽)8月21日,学校党委常委会“开学第一会”在深圳医院召开,同时套开学校大湾区战略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听取深圳战略推进情况报告,研究部署有关工作。
党委书记张玉润强调,在深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更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深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求,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赓续弘扬特区精神,用好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机遇、重大平台,拿出不一样的担当、展现不一样的作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全力以赴、加压奋进,做出南医人应有的贡献。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全校上下要全面准确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各项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时代主题中来定位和谋划,坚持以点带面,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疏通堵点难点、激发全局活力,以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助力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建设一流医科大学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初心使命。要加快推进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科技创新、一流医疗卫生服务、一流内部治理体系建设,集聚更多高端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要素资源,建设更高水平的医学教育主阵地、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聚集地。要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新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路径,进一步突破发展瓶颈,打造不可替代的办学办医优势。
会议强调,实施“大湾区战略”,是学校从顶层设计上作出的谋划和布局,浓墨重彩写好“湾区南医”这篇大文章,是学校办学办医应有之义。深圳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加快释放,对深圳的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切实增强发展紧迫感,加快推进深圳口腔医院集团建设、高水平专科医院共建、新型创新平台建设,将深圳医院建成头部医院,为学校在深圳深化办医办学打下坚实基础,以“南医所长”服务“深圳所需”。
学校党委常委出席会议,学校深圳专班、有关职能部门、学院及各附属医院主要负责同志、深圳医院有关同志列席会议。
张玉润一行访问香港高校及机构 加强双向培训与交流合作
南医讯 (文/党委办公室 港澳台办)为落实学校大湾区战略,8月5至6日,党委书记张玉润率团访问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推动与香港地区在医学人才培养、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
访问期间,张玉润与香港医务卫生局卢宠茂局长会面,并向港方介绍了我校办学办医情况和深圳战略。卢宠茂对张玉润一行到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特区政府在跨境医疗协作的政策措施,包括“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进展及加强两地医疗专业人才培训交流的工作。他期待加强香港与南方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等内地机构医疗人才的双向培训及交流,共同提高医疗水准,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代表团还访问了香港高校。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医学院副院长容树恒教授等会见张玉润一行。座谈中,双方表示两校学术交流合作紧密,希望未来继续深化拓展再生医学、运动医学、精神卫生等领域合作,共同为推动大湾区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在香港大学牙医学院,代表团与署理院长金力坚教授、副院长张成飞教授等座谈交流,探讨在已有框架协议下,推进国际化口腔医学人才培养、高端口腔医疗服务等合作事宜。
黎孟枫出席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大学校长论坛
南医讯 (文/国际交流与合作处)7月16日,2024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大学校长论坛在中山大学举办。学校校长黎孟枫应邀出席,并就“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作了专题发言。大会以“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共绘教育强国新图景”为主题,来自粤港澳三地高校和支持单位100余位代表,为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贡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智慧与力量。
黎孟枫在专题发言时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机遇。南方医科大学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要素,引领科教创新发展;以大湾区和粤港澳三边合作作为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的重要枢纽,构建开放创新合作新局面;谋划实施医学教育深圳战略,加快一流医学人才培养。他表示,学校将继续主动作为,携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成员,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合作交流,为加快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技人才高地建设贡献南医力量。
论坛期间,联盟为参与2024年专业联盟创盟的22所院校颁发了创盟院校证书。我校作为创盟院校之一,与中山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粤港澳高校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联盟。
我校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南医讯 (文/柯佳 林浠 图/夏涛)8月24日,正值我校由军队转制地方二十周年,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副校长赵镇宣读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文件,副校长杨海文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钟世镇担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揭牌仪式现场,钟世镇院士手执拉绳,与现场领导专家一同拉开幕布为中心揭牌。南方医科大学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学校赓续红色血脉,持续为我国航天医学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的又一里程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沈力平、宿双宁,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工程师姜世忠,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喜庆等专家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学校与我国载人航天的合作,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人员如何防护非正常着陆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等问题,摆在了研究人员眼前。
在没有任何可参照图纸和相关资料的情况下,钟世镇院士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数字人研究室迎难而上,承担了座椅改造和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环境的构建和试验验证的任务。
经过大量的试验,团队先后完成了“返回舱非正常着陆冲击实验”“航天员长期在轨生理研究”“模拟太空封闭训练”等重大指令性航天课题,建立了完全符合中国人特征的人体冲击模型、辐射模型和生理模型,自主设计制造了模拟着陆场地质状况的冲击塔和多次冲击座椅,解决了非正常着陆时返回舱座椅的安全问题,研究了长期在轨作业宇宙辐射和微重力状态下体液、肌肉和骨骼等的变化,为后续历次航天员的天际往返和太空生存提供了坚强保障。
团队成员还先后参与了长期在轨作业保障、辐射防护、数字航天员构建、180天绿航星际和90天低头位等等试验。2018年为中国空间站提写的四个入舱项目中的《舱载脊柱按摩机器人》和《舱载mini ct》,分别被采纳为a类和b类两个入选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受到上级单位嘉奖。
未来,该中心将针对制约空天飞行的主要生物医学问题,开展空天医学工程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研究空间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机制等,推动航天航空医学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汇集空天医学相关的政产学研资源,融合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个功能,建立一套从空天医学的科学原始创新到工程技术开发,以及成果产业化的全产业链研发体系。
中心还将聚焦长期在轨航天员骨骼肌萎缩的精准运动防护、长期航天飞行骨代谢多系统整合调节与交互调控机制、舰载机飞行员头颈部损伤与防护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引入更多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研究优势,围绕空间脑科学、航天康复机器人、空间发育遗传、空间机能学、空间环境下的传统医学开展空天医学工程系列研究,持续深化空天医学工程领域科技创新。
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