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报》链接:
教师风采录
工作,也是一种幸福
——记生物技术学院马骊教授
生物技术学院马骊教授
马骊现任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4年来,马骊始终在教学科研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刻苦钻研、不懈奋斗、忘我进取,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收获了一份份人生的喜悦。2012年9月,在作为广东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发言时,马骊深有感触地说:“工作,不只是一种生存方式,当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也是种幸福。”
用爱岗敬业体现人生追求
本科毕业后,马骊被保送为免疫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家ii类新药--rhg-csf的研发。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从一接触课题开始,她就以实验室为家,经常一做上实验就是一通宵。在实验的关键阶段,甚至连轴转,几天都不休息。付出终于有所回报,马骊发明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组蛋白提取纯化新工艺,有效解决了基因工程产品生产的瓶颈问题。利用这项专利技术,课题组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发了这一新药,一次通过卫生部检定及新药评审,取得新药证书,实现了1200万元的成果转让,并获得了200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考取博士后,为了寻求更好的科研培训机会,马骊离开新婚的爱人,只身来到北京,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了博士课题的研究。当时实验室条件极其简陋,2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挤着十来个人。没有独立的实验台和座位,设备也运转不开,只能在工作人员下班以后,利用晚上时间做实验、看文献,熬夜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她持续高烧半个月,剧烈的咳嗽让她难以入睡,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在实验台前,被大家笑称为“铁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她首次建立了以酵母双杂交系统为基础的受体功能域研究新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得200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广东省当年度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唯一的一等奖项目。
完成学业历程后,马骊谢绝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多次挽留,放弃优厚的待遇,按期回校工作,带领团队开展t细胞识别活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获得了国家863计划、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28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获专利证书3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118篇、sci收录34篇。在个人取得成绩的同时,科室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用责任忠诚展示良好形象
2005年6月生物技术学院成立,生物技术系初建时,只有马骊和一个刚毕业的硕士生,两个人一同面对空荡荡的工作室,无人员、无经费、无设备。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曾偷偷掉过眼泪。但是,心底那份不服输、坚强、向上的意志和信念支撑着她,让她不轻言放弃。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科室就具备了承担《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技术概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等多门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并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使科室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创新教育基地、生物技术本科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基地。先后培养博士生7人、硕士生11人,其中1人被评为南粤优秀研究生,1人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校优秀毕业生,9人次获院士奖学金,1人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人被评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人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指导的5名本科生以全额奖学金被国际名校录取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
同时,作为科室党支部书记,马骊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次被学校评为标兵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所在科室也先后6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和先进单位。
用甘于奉献诠释先锋作用
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学生传道授业、与同事悉心钻研,陪伴在亲人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在亲情与事业的天平上,马骊倾向了事业。
马骊说,自己不是个称职的女儿。2010年底,马骊的母亲被查出得了脑胶质母细胞瘤,当她忙完手中的工作,飞回郑州,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下了手术台,看着母亲头上的纱布和绷带,她的眼泪夺眶而出。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妈妈该多希望在自己上手术台的那一刻是女儿握着她的手。去年7月10号,马骊母亲术后复发、颅内多处转移。13号晚上当马骊得知珠江学者通过时,第一时间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在电话里还说“高兴、祝贺!”。当她16号修改完手里的文章回到母亲身边时,母亲已经不会说话了,父亲说,“高兴、祝贺”是母亲说的最后四个字。8月28号母亲去世了,给她心里留下了无限的遗憾和后悔。但马骊说,如果可以重来一次,她仍然会这样做,因为她知道,母亲能够理解她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能够支持她为事业而做出的牺牲。
马骊说,自己也不是个称职的母亲。为了有更多的精力工作,儿子刚满6个月就被送往郑州父母家。儿子什么时候长牙、什么时候学会走路,什么时候学会说话,都只能从电话中知道,一直到3岁才接回身边。有一次,因为全身心投入工作,忘记了去接放学的儿子,孩子弱小的身体被雨淋得浑身透湿,推开办公室的门委屈地问她:“妈妈,你怎么不来接我?”回忆起这一幕,马骊仍无言以对,深深地体会到为人母不能尽责的愧疚。
“花时间去工作,这是你事业成功的代价;花时间去思考,这是你获得力量的源泉;花时间去学习,这是你智慧的基础。”马骊非常喜欢这首小诗,也许这就是她源源不断的动力。由于成绩突出,马骊2006年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011年被评为二级教授,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三附院医疗队圆满完成援疆任务
本报讯 (通讯员/孙健)近日,由第三附属医院1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健康直通车”志愿服务队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广州。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医疗队协助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开通与三附院的远程会诊网络,这是该院与疆外的高等级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的首次尝试;组织了6次大型义诊咨询活动,接诊当地维吾尔族患者3465人次;开展了5台新技术示范手术,填补了当地空白;深入病房查房会诊患者232人次;举办学术交流和专题培训12次,参加培训人员超过800人次;派出巡诊小分队分别到36户贫困农民家庭上门巡诊,为贫困家庭捐款4000元;向喀什地区乡镇卫生院捐赠了价值12万元的药品、器械和电脑设备。几天来,医疗队为喀什人献出的浓浓爱心,深深地感动了喀什人。
听说广东的专家来了,腿瘸的53岁维吾尔族老人坐着孙子的电瓶车,早早就从村里赶到县医院排队候诊。创伤骨科副主任曾参军带着老人照了片子,然后帮她分析病情,建议她做一个小的手术,老人听说自己通过一个小手术就能走路干农活,满脸感激地紧握曾参军的手。医疗队巡诊到维吾尔族村民家里,102岁维吾尔族老奶奶缠着重孙一定要带她过来看看热闹。当她看着医疗队个个冒着高温,满头大汗地围着村民们,测血量、听心肺,询问病情,赠送药物,她竖起大拇指,激动地用维语说:“共产党好,感谢广东来的医生。”
虽然在喀什的时间短暂,但医疗队员还是想通过多做一例示范手术和多开展一次带教培训,来提高当地医生的技术水平。眼科主任安美霞坐了5个小时的车,从乡下巡诊回到喀什,顾不上休息就走进喀什中心医院手术室,一站5多个小时,一口气做了2例眼科示范手术,才返回宾馆休息;为了教会喀什中心医院骨科医生一个新的手术方式,创作骨科副主任曾参军顾不上品尝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美食的晚餐,直接赶到医院手术室,手把手地教骨科医生怎么看片子、如何诊断,然后开展示范手术;内分泌代谢科医生赵德福刚到喀什,就接到爱人打来的电话,说在家带姐姐孩子的母亲血压很高,孩子也生病了,自己顿感六神无主。赵医生没有将家里的困难告诉领队赖清副书记,而是在完成了两个县医院医生的带教培训及下乡巡诊任务后,才向赖副书记请假赶回广州。
医疗队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理念,不仅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而且拓展了他们对前沿医疗发展方向的认识,同时也传播了广东人民对新疆喀什地区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赢得了喀什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称赞。
南方医院全方位帮带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本报讯 (通讯员/王华明)9月27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技术协作医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揭牌。此举标志着南方医院对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帮带进入更深、更广的层面,为南方医院落实广东省对口援疆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南方医院现有胸心血管外科邹小明、神经外科徐波涛及放疗科石玉生等3名专家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技术援疆工作。
学校党委副书记昌家杰,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及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凯塞尔·阿不都吾甫尔、副院长张健参加了揭牌仪式。仪式由南方医院援疆干部、喀什地区卫生局副局长兼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邹小明教授主持。
凯塞尔·阿不都吾甫尔表示,南方医院的帮带,使身处边疆的患者能够较为便利地享受到广东省优质的医学诊疗服务,这是边疆百姓的福祉,必将加快推动边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一定会好好珍惜这种难得的合作机会,积极强化与南方医院在诊断、治疗、科研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合作,开阔眼界,提高技术水平。
李文源指出,南方医院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起更加全面、深入的医疗技术帮带关系,是南方医院贯彻新医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对外延伸的又一个重大举措。今后南方医院将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医院的优势,在医疗技术帮带、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双向转诊、远程医学服务等各方面,全方位地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提供常态化协助。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我校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4项
本报讯 (通讯员/南宣)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中,我校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4项。来自全国103所高校的500多支队伍参加了比赛,最终评选出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及45个优秀奖。我校是全国高校中获奖最多的高校。
我校获二等奖的团队是生物统计专业本科生刘薇、占步祥、沈双全,获三等奖的团队是朱静、张艳丽、任丽楠。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中国数学学会概率统计学会和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今年是第三届。
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生物统计学本科专业的高校,2006年至今,本科生培养硕果累累。本科生所从事的《样本量估计及其在nquery和sas软件上的实现》系列研究在我国卫生统计最权威的核心期刊连续两年刊发20篇论文,属国内本科生教育之罕见;2012年获得全国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公开答辩金奖、评委推荐特色奖及创业新星奖三个奖项;2011届毕业生揭著业参与的研究“肠道微生物与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组关联分析”于2012年在《nature》上发表;在连续两年的全国卫生统计年会上,我校生物统计本科生参会的论文数量占全部年会论文的十分之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我校获广东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本报讯 (通讯员/林霖)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获广东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成功参赛奖3项。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及部分参赛省市教委共同举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王越任竞赛组委会主任,参赛学生代表了目前国内大学生电子设计的最高水平。今年是第11届,有来自全国的1044所院校、11838支队伍和35514名学生报名参加。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本科生黄伟浩、李志勇、张言团队的《简易频率特性测试仪》获得二等奖;林志达、陈金星、霍炜彬团队的《射频宽带放大器》和李智翀、姚业博、张杰洪团队的《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获得三等奖。
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本科生培养硕果累累,自2007年首次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以来,成绩稳步提升。尤其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12年广东省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体现了出色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获得了两个一等奖和四个二等奖,充分展示了我校学子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工程实践素质。
南方医院荣获“医改创新管理奖”
本报讯 (通讯员/谭琳玲)10月6日,在沈阳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暨公立医院改革座谈会上,南方医院获评“医改创新管理奖”,是今年广东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医院。同时获奖的还有协和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20余家国内知名大型公立医院。
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由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中国医院协会、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共同主办,从2005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160多家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领导参加了此次论坛。今年首次颁发的“医改创新管理奖”,旨在表彰在信息化和医改工作中卓有成效的医院。
近年来,南方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数字化医院建设,大大提升了为患者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通过开展远程医疗技术,创办了广东首家、华南地区服务范围最广、国内领先的标准化、数字化、一体化的医学服务平台,现已连通国内150多家医院,为提高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基层医生的临床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感,获得患者的一致好评。
“中国糖尿病教育者培训基地”落户南方医院
本报讯 (通讯员/黄燕 罗祥蓉)9月23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授予的“中国糖尿病教育者培训基地”正式落户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中国糖尿病教育者培训基地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合作开展的“中国糖尿病教育者培训项目”,旨在为从事糖尿病教育的医护人员提供全面、标准化和操作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南方医院内分泌科凭借着卓越的硬件设施、特色教育项目、优秀的师资团队所显示出的优势,根据《糖尿病教育者培训临床教学基地评审原则》,通过全国各大城市的重点医学教育机构和医院进行评估和筛选,于2013年摘取了此项殊荣,被评选为全国第15家糖尿病教育者培训基地,该项目计划每期招收2-3名学员,6周/期,6期/年,持续时间为2-3年。
珠江医院肿瘤中心获评省首批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本报讯 (通讯员/李菀丹 王灿灿)9月29日,珠江医院肿瘤中心被广东省护理学会授为“广东省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此次评审由广东省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评审小组,依据《广东省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评审指标体系》,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及现场考察的方式进行评审。珠江医院肿瘤中心医护团队凭借精湛的专业水平和雄厚的带教师资,成功成为广东省首批6家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医院之一,近期将陆续接收广东省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学员来院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