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报》数字版:
13所院校医学生比拼临床技能
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区分赛在我校举行
4月10日,由我校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分区赛,在顺德校区举行。来自广东、广西、海南等华南地区的13所院校共14支队伍参赛,我校和中山大学及另外3支获奖的参赛队伍桂林医学院、广东药学院和暨南大学将进入五月份的全国总决赛。
据悉,本次大赛设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西北等6个分赛区,当天进行的华南分区赛共分为初赛、复活赛、半决赛及决赛四个单元,包括多站式、赛道式和综合案例比赛等不同的比赛形式。
每支参赛队伍由1名领队和4名参赛选手组成,参赛选手为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或2013年进入临床通科轮转(生产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长学制学生。来自我校及学校各附属医院的150多位教学和医疗骨干,组成了华南分区赛强大的裁判阵容。
大赛副裁判长、南方医院麻醉科主任秦再生表示,本届全国大赛共有128个考点,严格考察包括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以及无菌消毒、腰穿等医学生需要掌握的多项临床基本操作技能。
记者在比赛现场了解到,本次大赛的一大亮点是,考核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诊断思维、操作能力、临床水平等临床技能方面的知识,更侧重对选手给予病人人文关怀和医德医风的考量,这也是每一站点必考的内容。譬如选手在进行诊断时,要先给“病人”(真人或模拟人)一个亲切的微笑,和对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关心地询问他(她)哪里不舒服,在做完检查后把病人的衣服整理好。在妇科诊断时,男医生为“病人”做妇科检查时,需要请一位女护士或女医生陪同左右,并检查病房四周是否设有保护隐私的屏障,同时告诉病人检查前的准备工作,以消除其紧张情绪,让彼此间建立信任,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与此同时,参赛选手对于大赛设置的“陷阱”也要格外注意,稍不注意认真核对病人病历、电脑上显示的资料等就有可能犯错,而医生如果做到对每一个细节都观察细致,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专家还指出,目前一些高校在临床技能教学上还存在着薄弱环节,通过举办和参与这次比赛,可以提高各个临床医学院对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把临床技能作为医学生毕业之前的一次重大考核,让临床医生、教师和医学生在临床教学和临床医疗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本次竞赛由学校教务处统筹组织,第一临床医学院承办。以第一临床医学院为主体,抽调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五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组成强大的师资团队协同完成。竞赛组委会主任委员由校长余艳红担任,副校长文民刚和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担任副主任委员,下设命题、培训、裁判、宣传、录播、设备保障、场地、后勤保障、志愿者服务、顺德校区协调、耗材、会务等十余个工作组。
校领导对本次比赛高度重视,亲自主持统筹工作,组织协调会。同时,从我校相关单位和附属医院抽调的竞赛筹备组成员及众多的学生志愿者们,也都为大赛的成功举行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记者近期对大赛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对我校的培训、命题和裁判等准备工作和志愿者培训等大赛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大赛中思考和反省
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比赛前一周,记者来到第一临床医学院采访时看到,在专门设立的临床技能竞赛办公室内,来自医院各科室的老师们正在紧张忙碌地筹备分赛最后的各项准备工作。
据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主任郑维扬介绍,准备这次比赛的老师们用了大约半年时间。作为承办方,我校原本可以直接获得五月份全国大赛的出线权,但学校还是派出两支队伍参加了分区赛,因为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今年是我校第四次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在之前的赛事中曾获得过总决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我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争取办好华南赛区的比赛,体现出南医大的教学水平;二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培训选手,在国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大赛副裁判长、我校南方医院麻醉科主任秦再生表示,在10日的分区赛比完之后,老师和选手还要继续备战全国总决赛,所以大赛的培训工作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开展下去。
秦再生建议,以后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内的临床技能大赛,把临床技能作为医学生毕业前的考核,让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各大医院能充分展现出南医大的教学水平,这也是承办本次华南分赛和培训选手的最终目的。
负责大赛裁判工作的南方医院消化科副主任肖冰认为,我们不单单只是“为了大赛而赛”,举办这样的赛事可以获得宝贵的文字、录像资料和经验教训的总结,从中思考和反省很多问题,使得今后学校在临床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所提高。
实战预演训练
培训裁判、护士、学生志愿者
在众多高校参与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是准备本次赛事最大的难点之一,对于可能出现的停水、停电、有人生病等情况都要做到未雨绸缪。
据了解,大赛前夕,裁判员、护士、学生志愿者近300人在顺德校区综合馆进行了两次预演,包括开幕式、闭幕式,全景预演14站多站式比赛及两轮5条赛道的站道式比赛。
按照竞赛制度统一裁判评分标准,调整、规范护士和学生志愿者的操作流程,确保整个比赛有序、顺畅。
整个预演过程中,各竞赛筹备组寻找、发现预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赛提示音乐、录播效果、场地设置、考站内物品摆放、人员走位、各竞赛环节时间分配等反复斟酌,并提出改进解决的办法。
签订保密协议
确保命题不外泄
命题工作是大赛准备阶段的重要环节之一,考题水平代表着学校的教学水平。郑维扬透露,参加本次大赛的老师都进行了命题工作的培训,首先是在全校范围内筛选题目,组织学校专家和科室主任集中审题把关,然后安排往年大赛的选手、实习生、研究生进行反复演练,发现问题后即对题目内容和评分细节等进行调整。
初赛阶段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题目为主,复活赛、半决赛和决赛阶段的题目则更偏重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所有的操作均以临床实景为基础,病例则是实际生活中病人的真实病例。
为了防止泄漏题目和评分细节,参加本次大赛的老师都签订了保密协议。竞赛试题只有内外妇儿4名最核心的命题教师掌握,正式比赛所有裁判进入赛场前都被收掉通讯工具,比赛开始前15分钟才拿到试题及评分卡,确保了大赛的公平、公正。
抽调150多位老师和205位志愿者
尽心尽力辛勤付出
秦再生告诉记者,赛前每个星期的周一和周五,老师们会开一次例会,对上周准备工作和选手训练情况进行总结,并布置下周的工作计划安排。临近华南分赛的前一周,大型设备和主要器材基本上已全部到位,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反反复复地去检验。
记者在参加赛前协调会的时候,发现肖冰一边开会,一边还用笔在裁判手册上圈圈点点地不断进行着修改,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会认真斟酌。在他看来,大赛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关系到高校的荣誉和选手的辛勤付出,对裁判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裁判手册要制定得合理、让人无可挑剔。
据了解,大赛的命题准备、物品准备、选手训练等工作,动用了全校包括各附属医院的师资力量,抽调的150多位老师包括近20位脱产的老师,都是教学和临床方面的骨干力量。大家的热情非常高,责任心也非常强。他们其中有的是夫妻二人都投入大赛,把小孩放在家里没人照顾;有的老师住在校外,每天起早贪黑,来回奔波数次;还有不少老师要兼顾临床教学工作和大赛的工作,几乎每天都是熬夜到一两点钟才回到家,肚子饿了就吃碗方便面。
每一场精彩纷呈赛事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志愿者。负责本次大赛志愿者工作的丁津老师告诉记者,团委自上学期期末发布志愿者招募通知后,今年一开学就有1000多名学生踊跃报名,最后从中挑选了205位学生担任本次临床技能大赛的志愿者,其中大多数是顺德校区一临和二临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赛前一个月,志愿者们的精力和体力的消耗都比较大,为了当好大赛的引导员、送分员、机动人员,以及做好搬运组、示意组、安保组等各项工作,他们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在春华堂的走廊多次练习站、走、坐等礼仪方面的注意事项,在综合馆里进行一整天的模拟演练。担任仓储员的志愿者们在大赛开始前的三个晚上,每晚都搬运物资直到凌晨两三点。在华南分区赛比完之后,志愿者们依旧在比赛现场继续做着最后的清洁收尾工作,用他们尽心尽力的辛勤付出,展示了南医大人的风采,为大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大赛掠影
本报记者/黄瑶
摄影/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