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十一期(9月15日)第三版-j9九游会官网

 2014年第十一期(9月15日)第三版-j9九游会官网
|

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校报

您现在的位置:

2014年第十一期(9月15日)第三版

时间:2014-09-17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报    点击:次
新闻摘要:《南方医科大学报》数字版链接:nfydbao.cuepa.cn/index.php       终生恪守“用心治病、用真待人”的信念 □ 南方医院 侯金林 郭亚兵     乔世忠教授曾任南方医院传染科...

 

《南方医科大学报》数字版链接:

 

 

 

终生恪守“用心治病、用真待人”的信念


□ 南方医院 侯金林 郭亚兵


    乔世忠教授曾任南方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同事都亲切称他“乔老爷”。乔教授1932年生于日本占领时期的东北,解放前参加革命,从医五十余年,于1994年离休。乔教授数十年潜心钻研传染病的临床诊治,擅长疑难病症的鉴别诊断和危重病的救治,尤其对钩端螺旋体病、结核病、寄生虫病以及重症肝炎的临床治疗和转归研究有很深的造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乔老爷”说过,医生有三种老师,一是病人,他们以身体表现出临床病症,加深医生对疾病的认知;二是同行,他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完善了诊断的要素;三是各类学习资料,帮助医生扩大眼界、提高认识水平。他认为,作为生命相托的医者,在繁忙的工作中,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总结宝贵的临床经验,提高对疾病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医三十余年来乔教授以“用心治病、用真待人”的从医之道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医者,让我们受益匪浅。
    科室学习日,乔教授在老伴宣文兰教授陪同下,颤颤巍巍缓慢移步而入讲台。搀扶着落座后,用我们熟悉的、带东北味的、清晰平缓且顿挫有致的普通话,开始讲授钩体病、恙虫病和不明原因发热等临床病案,听众的思绪一下子被带入了数十年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自东北齐齐哈尔到羊城广州,一个个病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往事历历在目,患者病情细节记忆之详实尤让人惊叹……!听者觉得,眼前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的脑海,分明就是病人的档案馆。当讲到因医生经验判断欠准而导致对患者抢救不力时,老人语音出现颤抖、哽噎,显然是很激动、很较真。此情此景,我脑海中闪现两个字——传承。
    记得30多年前,卢医生刚下科室第一次值夜班,处理完病情、写完病历已是深夜,洗手脱下隔离衣裤,快步走上四楼值班室准备休息,拉线开灯,昏暗灯光下见已有一人躺在另一值班床上了。次日清晨交班后一打听,才知道昨夜陪值班的是“乔老爷”。新来医生值夜班,“乔老爷”必“陪睡”。临床主任亲自陪一线新手值班,自此任何医生都没理由说值不了班。
    又记得某日,一持续高热病人,伤寒诊断明确,氯霉素治疗6天,体温下降2天后复升伴腹痛,理所当然认为是伤寒复发或并发症。听完病史汇报,“乔老爷”带着疑惑的眼神,开始动手检查病人,“不对,怎么淋巴结大,腹直肌压痛呢?”我们赶紧再查,的确发现了新的病症体征。最后诊断伤寒,伴发钩端螺旋体病。自此,我也养成了先仔细问诊和查体、再发言的临床习惯。
    改革开放初期,逢年过节时科室便在外吃顿团圆饭,“乔老爷”亲自带领年青医生买菜、宰鸡、杀鱼、炒菜,忙得满头大汗,看上去像个和蔼可亲的“特级厨师”。科室b超室建好后,为节省科里开支,他带着人满街跑,买来窗帘布后用家里的缝纫机亲自包办裁剪缝。这些琐碎小事往往为高洁之士所不耻,但对科室文化生活来说却很重要。年复一年,科室的文化生活重任都是这样由“乔老爷”来担当。自此我也懂得了操持科室的细心与艰辛,以及敢为集体做琐碎事的坦荡胸怀与担当。
    虽然很多事情已经遗忘,但也有很多鲜活的点滴小事令我终生难忘。乔老爷总是那么温馨,那么乐道善施。传承,不仅是在知识和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靠的是一代一代言传身教。
    如今,三十三年磨一剑,近八旬的乔老爷总结自己一生的病案,经典而珍贵的一个个病例是老人亲笔用手在纸上写就而面世的。在科技日益发达、诊疗技术突飞猛进,而医患关系却纷扰并紧张的今天,“乔老爷”始终恪守“用心治病、用真待人”的信念,不能不令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感动。

 

 


另一种爱


——致学生工作者


□ 基础医学院  张文清


    又是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处张超处长让我再讲一次“小生命,大科学”。接到任务之后,想起一桩桩成年往事……
    “呵呵,写得很是真情自然,加油,多写。只是有一个严重的逻辑问题:爸爸对你那么坏,为什么你还以他为自豪?如果是一篇作文,就不及格了。其实中间只需要过渡或者转折一下即可。尽管爸爸很严厉,有很多缺点,但是,爸爸还有很多优点,比如……自从你6岁到广州以后爸爸就再也没有打过你了,骂都很少……丫头,是不是?”这是我2007年给女儿博客文章《坏爸爸》的短评,当年她13岁。
    再往前几个月,大概是3月的一个早晨,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的初恋女友的爸爸打来的,我纳闷地问,“叔叔,您是怎么知道我家里的电话?”他老人家很客气地说,“我是打到学校总机问114的。我和你阿姨今天想来南方医院体检,因为不熟悉,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带我们一下?”我愉快地答应了。见面少不了寒暄,叔叔问长问短,阿姨无意有意之间聊到当年的事……
    再往前一个月,应该是春节后我去学校机关楼送出国报告,碰到那时的纪委书记王洪海,他以前是我们的教导员,我以为他不认识我了,没想到他喊了我一声“张文清!”吓了我一跳,心想:“我也没有什么被投诉的事情啊。”迷糊间,他说“听说你回国调到冯天元那里啦?不错啊……”。
    再往前一个月,妈妈直肠癌住院,我在病房和妈妈话别,第二天我要返回新加坡。妈妈的身体有些虚弱,爸爸一直陪床,当着姐姐、妹妹和弟弟的面前说,“儿子你辛苦了,你11岁就离家读书,上大学、上研究生、结婚、工作、出国,我和你爸爸都没有出钱,反而一年回两趟家,我最喜欢你了。”其实,姐姐后来从民办教师转正,妹妹大专后在县防疫站一直守在她们身边,南京的弟弟更频繁地回家,我只是离她们远一些而已。
    2002年同学聚会,记得我们大学时期的陈均平队长酩酊大醉,然后一个劲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他后来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工作,我带过n个亲朋好友找他看病,每次却不厌其烦,亲力亲为。
    大学毕业以来,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结,总觉得有话没有说出来,要么没有时间,要么没有空间,要么没有心间。相信,还有很多同学也和我一样。
    是的,当年毕业分配后我在倦着身躯踟蹰在格尔木街头的时候,当年被女友抛弃后我耷着脑袋徘徊在珠江河畔的时候,我恨不得拿上刀子,去找管我们实习的孔老师和披露我们谈恋爱的那个老师……
    然而,今天,我已经可以解开这个结了,虽然有些慢,就像现在我在前面吞吞吐吐地做的这些过渡和铺垫。
    我说我和我女儿的故事,是想到自己做老爸,对孩子严厉一些也是可以理解。尤其是孩子大了,操心的日子开始了。想当年,我们的学生干部又何尝不是?
    我说我和父亲母亲的故事,是想说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老师都是爱自己学生的,只是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主要取决于孩子或学生。俗话说,十指连心。可是,俗话还说,五个手指各有长短。俗话又说,林子大,什么鸟都有,何况像我这等当时也不一定是什么好鸟。
    我说我和叔叔阿姨的故事,是想说当年你们的选择也是《苏菲的选择》,如同毕业10年聚会我说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总得去填。又俗话说,女大不由娘,后来我明白那些曾经管理我们学生工作的叔叔阿姨泪巴巴四处寻找我们毕业生去向的真实意图:他们是怀着一份不该有的歉意来向我表达的。
    宽容,不是一个人的性格左右的;宽容,是一个人的经历造就的。20多年以后,我们渐渐学会了宽容,因为如今我们从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稚嫩和莽撞,更看到了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干部的艰辛和无奈。
    20多年以后,我也带了几十个学生,我深知每个老师都是一个父亲或母亲!20多年以后,我更清楚,我们身边有一大批学生工作者,他们默默无闻,却身负重担,因为他们是成百上千个孩子的父亲母亲!
    a teacher affects eternity; he can never tell where his influence stops. 老师的影响力是永恒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这影响力会止步何处——亚当斯。
    在此恭祝:所有学生工作者教师节快乐!

 

 


写在汪能平主编《医院感染病诊断》出版前的话


□ 南方医院 侯金林


图为汪能平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


    我们欣喜地看到汪能平教授主编的《医院感染病诊断》问世。这是一部浸透着浓郁墨香又焕发着深厚内蕴的专著,它带给我们系统的专业知识享受和对医院感染临床问题的答疑解惑!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和一部教科书,更是汪教授几十年长期临床一线工作经验的沉淀。只有日积月累, 方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汪教授完成本书初稿后与我交谈,请我做主审或写一序言。由于我在医院感染方面是他的一名不合格的学生,难以胜任主审工作,只能写几句心里话表达对前辈和恩师的敬仰之心和崇拜之情!评书先说人。汪教授是我的恩师,如果没有他专业指导和做人点拨,我不会有今天的半点儿成绩。认识汪教授已经有三十一年,是无话不谈的忘年交,自己从初出茅庐到已知天命,一直在他的谆谆教导下成长。第一次见到他是在第四军医大学的讲台上,1983年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演讲,当年的讲课无投影仪和幻灯。他的讲台上也没有看到文字稿,只有一杯水,而全凭那电脑似的记忆一一道来,而且语言清晰,抑扬顿挫。他的讲课普遍反映形象生动、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富有哲理和感染力。再见到他是两年后的1985年,他从西安调到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周末到他家吃面条和聊天成为我最快乐的单身生活节目之一。在这段时间汪教授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结合,使我浮躁的心逐渐稳定下来,真真喜欢上感染病专业。任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期间也多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工作,特别是在我2002年担任科主任后,他作为高参“排兵布阵”的科室的人才梯队,如今已开花结果。
    我斗胆不敬总结汪老“五个一”:1、一线工作,任凭风吹浪打,始终如一。汪教授年轻的时候,他的老师就将汪能平昵称为“汪能手”,隐含着老师对他临床工作的严谨和智慧的高度评价。“文革”期间曾一度停止了职称评定,就这样他在临床上做过了20年的“主治医生”工作。退休后一心从事医院感染工作,再做了20年“南方医院住院总医师”。2、一身疾病,终生呕心沥血,在所不辞。只要见过汪教授行走,就不难知道他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给他的行动带来了诸多不便;另外,可以想象到青光眼这一顽疾是如何长期困扰和折磨着这位从不间断读书与写作的老专家。3、一技之长,经历千锤百炼,普度众生。医学后生们对汪教授还有一个昵称“感染王”(“王”“汪”谐音)。医院内各临床科室,有搞不定的疑难感染病例,第一个想到的是请“感染王”汪教授会诊。近年来,80岁高龄的汪老,每年参加全院大会诊500余例次,小会诊更难计其数。汪老的“感染王”称号,是他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几十年如一日的结晶。4、一生奉献,毫无怨言,永不停步。汪教授将工作视为生命,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后生。5、一本专著,承载宝典,鞭策后生。翻看着汪老教授沉甸甸的专著,内心充满喜悦的同时,心情也是复杂与沉重的。汪老总结着他毕生的宝贵经验,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他对后生们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言归正传话医院感染。感染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类自农耕文明时代以来,各种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瘟疫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进程,欧洲13-16世纪流行的鼠疫导致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如何控制感染一直是人类医学面临的问题。医院感染自医院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存在,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免疫抑制剂和化疗药物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医疗浸入性操作的广泛开展,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抗生素时代,医院感染越来越显得突出和重要。
    汪能平教授的《医院感染病诊断》,全面论述了医院感染的各个方面。从医院感染发生的历史、目前的发生率、发病机理、各种病原学的分类、各类病原学在院内感染的地位、各个系统的医院感染特点、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深入地描述了医院感染的全貌。在这样一个抗生素耐药时代,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临床医生应对临床医院感染的困扰。汪能平教授从医近60年,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他是一名传染病学(感染病学)专家,也是我国最早从事医院感染工作的专家之一。以80岁高龄仍笔耕不辍,编著这样一本有着巨大临床指导意义的著作,体现了他对于感染病学的极大热情和非凡造诣。如今的他仍每周坚持出门诊,医院内疑难感染的会诊必然都有他的身影,而且他还活跃在全院各临床科室各种感染病的会诊场合,他被医学后辈们亲切地称之为“南方医院的住院总”。他对于医学的热忱,对于医学的执着,值得每一个医生的学习!汪能平教授是我尊敬的老师,他对感染病学以及医院感染专业有着非凡的造诣,他是一名勤奋、求实和锲而不舍的学者,也是一位诲人不倦、治学严谨的良师,更是一位医德高尚、行医缜密的良医大家!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见闻】王晖迪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6月25日-30日,第72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在德国林岛召开,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何彦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晖迪受邀现场参会。同时,王晖迪被林岛学术委员会选中在大会上作口头汇报,站在国际学术平台向世界分享课题组相关研究,并获得与往届诺奖获得者及世界顶级科学家当面交流的机会。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渊源林岛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是发现、培养、凝聚世界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自1951年起,在德国林岛每年都举办一次,至今已有72年的历史,...

【更多】

【南医人】南方医院刘伊丽:年逾九旬仍奋战在临床救治最前线

编者按:我校南方医院刘伊丽教授牢记从医初心和使命,70年来满腔热情地奋战在临床救治最前线,无怨无悔;坚持自主创新,研发中国人自己的超声造影剂,惠及无数患者;甘为人梯,精心育才,推荐年轻有为的骨干担任学科带头人,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刘伊丽教授90岁生日之际,特发此文,祝她生日快乐,永远年轻!刘伊丽是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更多】

视频

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