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胡彦锋教授的专访约在中午,这是上班族宝贵的休息时间,外科医生由于手术常常持续并跨越中午时段,他们也习惯了“午而不休”的工作常态。
这种工作时间观念,从我一进胡彦锋教授办公室的门就感受到了。
一走进他的办公室,桌上电子闹钟大大的显示屏扑面而来,数字异常清晰,一进门,一眼就能看见,每闪动一下,似乎都在提醒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他说话的语速很快,语言铿锵有力。偶尔在院子里遇到他,也是步伐匆匆,当他从你身边走过的时候,你会感到像一阵风刮过。
在专访过程中,他不断被电话打断,一边接电话的时候,一边手脚麻利地处理其他事情,接完电话后,立马又能将之前的话题无缝衔接上。
当他在描述一件工作上的事情时,眼睛里有种特殊的光芒,让你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带动。
他轮廓清晰,面目线条硬朗,刚刚年过40,生机、激情、稳重、干练等种种特质同时呈现。
我想,这应该就是中青年最好的状态了吧,既有岁月迎面而来的宽容和礼遇,又有沉淀历练后的馈赠和滋养。
他说,外科医生的时间都很宝贵,工作日早上的时间尤其贵,白大褂们都是“早起鸟”。南方医院普外科保持多年的“黄金一小时”传统,就是这种集体习惯的体现。不过,这个“一小时”说的不是8-9点,而是7-8点。
“早上好!”
伴随着愉悦温馨的早安问候声,灯亮了,窗帘开了。一群穿戴整齐、精神飒爽的白大衣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笑意,这是普外科团队要开始早查房了。
脸上有笑容,眼神有交流,肢体有接触。详细了解每一位查房对象的情况后,他们会俯下身子,仔细排查有隐患的身体部位,会轻柔有力地拍拍病人的肩膀,扶着能下地的病人走一走,会变魔术一样,将早早就准备好、叠得整整齐齐的出院小结从口袋里掏出来,
“您的情况恢复得非常好,恭喜您,您今天可以出院了!”
好消息如约而来,一点也不耽误回家的行程,病人和家属很是喜出望外。
——这,其实是普外科工作最日常的打开方式。
胡彦锋说,这些是李国新主任传授给他们的“朴素方法学”,用发自内心的阳光和温暖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和恐惧,带来希望,获得力量。
是的,所有看起来的毫不费力,其实是背后的无比努力与坚持。
比如出院手续,有些病人预计第二天出院,他们都是提前一天就准备好出院小结、诊断证明、饮食清单、复查计划,请上级老师审核修改签好字,文书卡片早早就整齐叠好成一个小文件夹,放在自己白大褂的口袋,第二天早上去查房时才能顺顺当当拿出来交给患者,快速有效完成出院前的“最后1公里”。
比如前夜做了一个大手术,搞得很晚,第二天他们照常能精神抖擞地出现在病房进行早查房,照样出现在科室早上7点半的学习会议上。
8点,普外科的病人已经可以顺畅地办理出入院手续了;9点,普外科的医生们已经穿上蓝色战袍,在手术室开始奋战了。他们每一个环节的运转都是精确的。
胡彦锋作为科室行政主任,每逢周二7点科主任临床大查房,他还要提前做更多的准备工作:要提前了解各楼、各层、各病区的病人情况,尤其是甄别出疑难高风险患者的查房名单和并发症病情概况,要规划好查房路线安排,要提前一天在工作群安排通知到位。
他说外科医生通常还有一个功能,倒下就能睡着,爬起来就能战斗。他们各个时段都可能被工作电话吵醒,凌晨12:00 、2:00 、4:00……,一旦有病情需求,一定随叫随到,24小时保持联系不断线。这就要求外科医生要有强大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一套长年养成的自动运行模式,内心充实稳定,睡的时候很踏实,醒的时候很精神。
其实,我们看到的外科医生优秀的时间管理能力是日复一日的严谨、勤奋、刻苦的训练精进中养成的。
本科湘雅出身的胡彦锋早早就体会到这点。他说,在他参加临床实习的时候,病历基本上还是手写,用铝合金的夹子夹着病历,在病案纸上面一行一行地写,每天查完房就接着写,写到一半发现前后逻辑不对,得全部重新写,跟写文章一样,一遍遍重新构思,一遍遍打磨成文,通常完成一份合格的病历提交给带教老师,不搞个三轮肯定出不来。
“有时候写得不合格,会被训得很惨。”
老师们的严厉批评和训示,让他年轻的心灵里早早就种下了敬畏医学的种子,让他感知到医学是严肃的,严谨的。
来到南方医院之后,做为住院医生的他一个人管理二三十个病人,负责所有的电脑文书,每天要整理所有病人的检验单,要从一大篮筐的检验单中一一分检出来,用裁纸刀裁成和病历一样大小的方块,再按照日期从前往后排好,用胶水粘好成“叠瓦片”形式,贴在病人的粘贴单上。二十个病人的检查检验单整理下来,有时候光裁剪都需要一个多小时。还要熟悉所有病人的异常指标,要把它在粘贴单的页眉用红笔标识出来,这才算完成一个病人的在院环节病历。这种磨炼让他变得很有耐心,让他能够静下心来做一些很细节的事情,现在再回过头去看,他很感谢这样的磨炼。这样的磨炼还让他养成了“火眼金睛”,经常一眼就能发现团队同事细节上的问题,并进行善意提醒。
普外科还有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外科病人管理“三字诀”,这也是李国新副院长多年前就教导他们的,就是“严、精、勤”,“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三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要“严”字当头,严谨的术前评估、严格的术前规划、严肃的准备工作、严密的医患沟通。要“精”于术中,精确、精准、精细,精致、精美、精心。要像艺术雕刻一样,尽量追求个案的零并发症,从1个病人的“零”衍生到100个,再到1000个病人,朝着这样的目标去努力,病患群体的总体并发症才会最低。刀口再小一点,操作更规范一点,患者可能就直接获益,不容易感染,物理性潜在损伤可能更少,后续的炎症反应可能更低。
要“勤”于术后。手术成功了,不代表最后病人的康复和安全。做完手术之后一定要勤去问,勤去看,勤去分析,哪怕是小到引流液颜色、肠鸣音的变化这些细节,一些细小的隐患能够提前识别,及早干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或降低并发症的危害程度,病人就能实现预期的快速康复。
“国新老师常说,在外科学领域,有时候比的不是高大上,而是在某些方面你是不是做到了最细节、最基础。”
在国新教授的影响下,普外科的青年医生们也早早就知道,手术是一个操作环节,更是一项决策的落实过程。好的外科医生绝不仅仅只有手上功夫就行了,只懂开刀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充其量只是个好工匠。
胡彦锋更是深有感慨,术前的整体评估、预康复理念、协助麻醉团队配合准备,术中的保温、应激反应等,术后的心理、饮食、运动指导等,都是全链条式的,这就要求外科医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全科知识体系与全流程管理能力,确保病人最大化的获益、最安全的康复。
最后,我问他,每天排得这么满,工作做得这么细,时间被切割得这么精准,家里还能顾得上吗?
他不好意思笑笑,说,肯定是要牺牲掉很多休息与陪伴时间的,但只要规划得好,也不是完全顾不上。
比方说小孩怎么上下学?他说接送肯定是实现不了的,但可以尽量参与。他用遥控约车的方式,早上孩子要出门了,给他打个电话,说爸爸你要约车了,他赶紧订个网约车在楼下,娃就赶紧上车,然后通过电话手表确认安全到达。
晚上回去,如果孩子还没睡,他会刻意去找一点共同活动,一起去散个步,一起打个羽毛球,哪怕稍晚一点,哪怕他做了一整天的手术,正累得不行。他说,陪孩子是个特别好的动力,刚好也让自己运动放松一下。
周末只要没有外出学习、会诊或开会,外出后只要能赶回广州,他一定会接送孩子辅导班,乐呵呵地当上一回车夫,跟孩子一起在车上聊聊天,相处很短暂,也很珍贵。
为了这种短暂又珍贵的相聚,他会将外出的行程计算得很精确,只要工作完成后能赶到机场,他立马就调整行程,即便是半夜、凌晨,他都毫不犹豫。
“哈哈,周六晚上孩子睡觉的时候没看到我,周日一起床就能看到我,她很惊喜。”
“这样不是睡眠更不够了吗?”
“就是再少睡一点而已,没啥。”说完这些,他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硬朗的脸庞此刻也变得温情而温润。
成长感悟——
★忙碌有时候也是一种懒惰,这种忙碌是指不思考、不假思索的行动,在水平面不断重复,像驴拉磨一样,看起来很忙,但是行为上的忙碌,思想上的懒惰。看起来都在运转,但是没有特别的提升。
★什么事都要计划在前,安排在前,谋划在前,允许有些小变化,但要做到十有八九、心中有数。
★你是用药还是用手术,用刀叉还是用锤子?你的工具箱里面的工具越多,对你的业务能力的实现无疑是最大的利好,不要拒绝任何一个可能的工具帮手,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
★真正的微创,不是自我满意的微创,而是让病人直接获益的微创。一个优秀的微创外科团队应该具备系统观、全链条的观念,需要众多交叉学科一起来实现。
★察于未萌、止于未发,最高明的治疗就在于预防。比如术中解剖变异误伤导致出血了,你能及时有效止血,这叫合格。能够预判出血、术中控制少出血,这叫优秀。基于精准解剖层面、实施精细操作,不让病人出血,这叫高明。
★作为学生和晚辈,在成长初期,当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是最容易受到你的引路人和老师影响的。越年轻的时候,越是刚起步的时候,越需要模仿优秀的前辈,所以,好的平台和领路人对年轻人的成长真是太重要了。
★“内卷”两个字听起来很时髦,实际上它就是赛道竞争,古今有之,我认为良性的竞争值得提倡和保护,有益于年轻人的成长、团队的提升。真金需要火炼,要在有意义的竞争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与突破。
★个人如何才能有价值?你得看看你的团队需要什么,需要你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做贡献,与其他成员形成合力,将团队的任务做好,目标实现好,在实现团队价值的过程中,你个人的能力与价值自然而然就上升了。
———链接———
胡彦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代理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生导师,省杰青、省特支计划青拔、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微创诊疗、分子影像以及肿瘤免疫调控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 clin oncol、jama surg、ann surg、adv funct mater、small、chem eng j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省企联合项目、广州市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珠江科技新星专题等多项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3年度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医科正高组)特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一等奖,核心参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以副主编参与编撰“十三五”国家重点音像电子出版物《裸眼3d外科手术学——微创胃癌外科》、《腹腔镜胃癌手术应用解剖学》、《胃癌标准数据集》。获人民好医生(胃癌领域优秀典范,人民网)、羊城好医生、省医学会先进学会工作者、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省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肥胖代谢外科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委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胃肠外科专委会副主委等多项学术任职。
南方医院普通外科原主任李国新教授坚持“人才强科”发展战略,发挥学科优势、致力于“以腔镜为特色的创新型外科、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外科、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型外科”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方向。近年来,李国新教授发表胃癌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论著,填补了胃癌微创外科的解剖学理论空白,为国内开展胃癌腹腔镜规范化手术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标准化、可复制、易推广的胃癌微创外科技术标准,成为当今我国胃癌微创手术的主流方案;牵头制定我国胃癌微创外科的质控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class-01),贡献国际首个局部进展期胃癌微创治疗i级证据,研究成果发表于权威期刊jama,被美国nccn指南、国家卫健委胃癌诊疗指南、caca指南正面引用,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被国际胃癌领域公认为微创外科的“中国标准”和里程碑。李国新教授注重普外科人才高质量培养,不断提高南方医院国际影响力,科室人才队伍快速发展,培养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5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才2名。在李国新教授的带领下,南方医院普通外科已建设成为集医、教、研、护、康于一体的融合、开放、创新的高质量平台,发展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胃肠肿瘤精准微创诊疗重点实验室、省普通外科(胃肠)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微创外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rcs)认证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主席单位、南方(广东)微创胃肠外科联盟主委单位;普通外科团队累积发表sci论文350余篇,中科院小类i区或影响因子(if)>10分42篇,包括jama、j clin oncol、ann oncol、lancet digit health、ann surg、jama surg等国际顶级期刊;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十项;基于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外科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先后荣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项、发明专利授权超50项,其中8项实现转化,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顶尖微创技术辐射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