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2月2日至11日,由我校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简称uom)联合举办的首期中-加“医学生校际交流项目”举办。来自第一临床医学院和第二临床医学的14名师生赴加拿大开展了为期10天的学习交流。此次行程虽然短暂,但丰富的课程内容和uom教师们的精彩讲授令同学们收获颇丰,特别是对于北美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教研医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的重要性,也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将临床和科研工作相结合更加明确。
微寒十二月,我们一行十四人在曼大医学部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孔吉明终身教授的盛情邀请下,踏上了加拿大的冰雪大地,来寻一次浪漫的医学之旅!旅途一路欢声笑语,大伙一边历经着数不尽的“第一次”,一边切身感受着中加医学文化的碰撞,一边感悟思索着这些差异源头的蛛丝马迹。我怀着激动地心情接收着大量的信息,惊奇而又感慨地发现……啊!太多的不可思议!
在加拿大当医生很难!
在加拿大当医生有多难,让我一一为你道来。众所周知,国外医学生都是读完本科学位(一般是是医学预科或者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学科),才能申请进入医学院。在加拿大,对于申请者成绩有三个方面的要求agpa,mcat score和 mmi score。agpa的要求是3.30以上,我的绩点才3.34,刚好过一点,看来在加拿大学医要求很高啊,按这个标准,我们班265个人只有25个人左右达到了在加拿大申请学医的标准,还只是申请学医哦!孔教授给我们列了一张表,经过了mcat考试和mmi考试,比例是差不多8个人进一人,这样的比例我们班265个人只有3个人能够进入医学院学医!这比例放在中国就是差不多本科能上协和北医交大复旦的才能学医啊!
当然这样比较是有失偏颇的,但是申请医学院竞争残酷是事实。成功拿到医学院的offer后,医学生需要花2年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后2年在各临床科室轮转,最后通过考核取得m.d.学位(医学博士)。在这之后医学生要通过carms平台提交简历,推荐信,在校表现记录等来申请进行medical training(类似国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通过面试与医院相互选择,最终学生match到一个医院去进行培训。这个培训时间因不同专业而异,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只需要2年培训,而其他专科则需要5年培训加上1到3年不等的专科进修。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后就可以申请所在州的行医执照,并且通过专业资质考试才能与医院签下雇佣合同成为一名attending(主治医师,拥有对主管住院患者的诊疗充分自主权,主任院长均无权干涉)。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家庭医生,我们就拿各专科医生来比较,在加拿大培养出一个专科医生需要14到16年不等。综上所述加拿大的医生入学门槛高,培养周期长,想当上医生不容易!当然,不容易所相对应的自然是政府的高投入(据说加国政府在一名医学生4年医学院培养中投入了40多万加币,这还不算residency的投入)以及医生就业后的高回报(医生平均年薪在30万加币左右,是普通人平均年薪的十倍)。
加国医学教育理念
作为医学生的七大学习目标:1.medical expert,2.communicator 善于交流这个恐怕很多中国医生做不到,主要的问题是没时间3.collaborator4.manager这个manager要当得好也需要情商训练的5.health advocator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医生时间太少,作为一个健康倡导者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里其实也体现了社区服务的意识。6.scholar这个学者估计很多临床医生做不到,也不能强求,能者多劳。7.professional这个体现你是非常专业的,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要履行好这七个职责,才可以问心无愧的被人称为一个医生!无疑这是非常高的要求!当医生不容易!
家庭医生------first-contact care
在加拿大,生病了第一个找的是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的职能提供comprehensive care,管理一些简单的急慢性病,若遇到棘手的疾病则转诊到大医院专科进行治疗,为了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家庭医生需要掌握99种疾病的特征以及66种基本临床技能,即要求breadth of knowledge,不要求depth of knowledge。dr. clayton与他的同事在给我们介绍family medicine时特地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加拿大式的patient-centred问诊,dr. clayton的同事扮演一个背痛持续加重2周的农民前来找家庭医生dr. clayton看病,在问诊过程中,dr. clayton非常重视患者的感受,带领患者一同探索自身疾病:“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cause of your pain? ” “how are your symptoms affecting your ability to work? ”“how can i best help you with your concern today?”,然后除了关注病情还非常重视病情对于患者家庭和事业的影响以及患者家人是否能帮助患者减少不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enhancing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我们都入神的领略着这个教科书般的问诊,这不正是“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么?这种relationship也要求患者对于医生充分的信任。
曼大的医学课程听课感悟
在这次短短的行程中,有幸聆听了一节医学专业课(多发性硬化)和一节医学基础课(丘脑的解剖结构)并参观了曼大的大体解剖室。在专业课上,dr. nakama 依照解剖、生理、病生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类,诊断,治疗手段依次展开讲解,其实与国内老师讲课思路差异不大,值得注意的是dr.nakama讲解很生动,善用比喻,他将髓鞘比作树干的树皮,树无皮必枯萎,神经元脱髓鞘人就会失去相应神经所支配的身体功能;而且他准备的ppt与时俱进,将新老药物交替发展的历史甚至最新还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阐述的很清楚。在dr.hugo讲的丘脑解剖课上,大致与国内解剖课一样都是通过ppt上的图片来进行讲解,与国内上解剖课强调解剖结构的相互间位置关系不同的是加国解剖课更强调结构的功能以及结构损伤的后果,这一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特点在随后参观的大体解剖室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们在学习颈部结构的同时教授一并演示教学了颈外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在学习上肢外展所用到的肌肉时,教授会注重讲解不同外展角度时所发挥主导作用的肌肉是不一样的,这样以后学生在临床上遇到病人在上肢外展到某个角度发生不适就能立即反应是哪块肌肉出了问题等等。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外科医生可以到解剖室来练习手术,这一点可能得益于加国充足的大体捐献(如果自愿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教育使用,医院会负责为逝者安排葬礼,葬礼费用不菲,大概需要花4万加币)。
曼大的科研
关于科研方面的行程,我们参观了解剖系实验室、kleysen研究所、st boniface研究中心,这些机构的研究方向主要在神经病学和心脏病学,除了宽敞明亮且物品整齐摆放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之外,我们一行人在各个教授学长学姐的课题介绍中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于科研的那份热爱,相比国内,科研氛围是一种逐利性质的,大家都在为了晋升抛头颅洒热血,见了面就问你的高分大作发了吗,甚至有人为了晋升不惜走捷径对数据造假搞伪科学,杂志编辑与数据造假者沆瀣一气。。。。。。在短暂的旅程中,孔教授一直鼓励我们成为一名最高级的医学科学家------clinical scientist,鼓励我们发现自己对于科研的兴趣,找来前任曼大华人副校长dr.choy来分享他们当年做实验如何克服各种实验困难:为了省钱到处寻找合适的材料代替,为了一个实验结果而废寝忘食……我们非常感慨,这才是真正的scientist。也许我们以后的科研生涯未必能达到两位教授所企及的高度,但是他们的科研精神就像是亮在我们心头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踏踏实实地前行。
这次旅程不仅仅是医学上带来强烈的冲击,在文化饮食生活环境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第一次喝安全的自来水,第一次吃加式中餐,第一次感受处处面带微笑的陌生人,第一次……短短十日,获益匪浅!非常感谢孔教授能提供给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国拓展见识!我必将他山之石深埋心底,不断反思己身,以期将未来的医学道路走得更为精彩!